我需要一个胶囊衣橱吗? cover

我需要一个胶囊衣橱吗?

Box.005 快递盒系列文字版

本期声明:主旨在于搞清楚服装和思想如何互相影响,为“今天穿什么”这个日常疑问的解答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期内容不是要去批判各种时尚风格或博主(有一种除外:那些披着反消费主义的外衣去忽悠粉丝的),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选择自己包括穿着在内的各种做决策的思路。当然,在思路清晰之前,由上至下地从风格探索开始开始也是一种方式。

想做这个议题,有两个原因:

  • 一是最近看到一个时尚博主,打着反消费主义的旗号为消费主义进行包装,以“高性价比的聪明购物”来解释为什么应该买一件2000块的白T恤。近年来反消费主义言论盛行,但这种利用观点消费大众的行为更应该警惕。

  • 二是我自己最近看了爱伦·坡的一本书《我发现了》,它是坡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小册子,其中解释了他本人的艺术观和宇宙观,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为一体,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坡的毕生作品。至于此书和本次议题有什么关系,暂且按下不表,后续再说。


关于穿着:即使你是一个完全不关心时尚潮流的人,也无法逃脱潮流对你穿着的影响。——这个道理,《穿Prada的女魔头》里那段经典台词已经揭示得很清楚了。

不过,它说的是服装产业链顶端的一群人决定了流行,继而渗透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但事实上,我们今天穿什么,更寻根究底地看,还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或者说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决定的。

不论哪个国家,封建集权统治结束后,平民才有权利穿特定颜色和款式之外的衣服、戴(只要你买得起就行)的配饰。

而 CHANEL 之所以登上神坛,是顺应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女性解放的时代风潮。大众在战后追求自由的思想,让首个推出“像男装一样的女装”、方便女性活动解放女性的 CHANEL 广受欢迎。

以及一些亚文化的起源,比如当初牛仔裤本来是底层劳工的服饰,美国的嬉皮文化、摇滚文化等将其拿出来作为一种反叛精神的物化产品而流行,很有意思的是,本来是反消费的牛仔裤,在年轻人中间火了之后,又被商家拿去大量生产继续为消费主义提供燃料。另外像嘻哈风格的服饰、朋克服饰、汉服、二次元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学生讨厌校服,除了“丑”之外,根本在于制服是为了消除差异化而诞生的,体现了规章制度的约束,本身就是“不自由”的代名词。在美剧《使女的故事》中,大片的分类制服镜头,就深深地加重了剧集的压抑氛围。

image.png

所以说,服装作为一个非常具象的文化表现,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不知道现在流行的 JK 制服穿着者,是为了什么而穿?

回到看起来“最自由”的当下,不论露多少皮肤的泳衣、印多么直白的口号T、多笨拙的老爹鞋、多敷衍的 PVC 包包,都能被大众接受了。思想让衣服变得更自由,在被琳琅满目的选择包围后,衣服有没有让我们变得更自由?


推崇消费主义的当今,“今天穿什么”这个题目下面充斥的绝大部分都是流行信息和穿搭指南,用精心设计的图文刺激你的购买。而流行是最无聊又肤浅的一种穿着表达,这一点很多人也意识到了,于是有人开始进行反消费主义的理念宣传,首当其冲的时尚博主开始传递“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那这里的“适合”究竟是什么?怎样才是适合你?

一派是从外形上,追求扬长避短,突出你的身材优势,或者去追求某一个具体的外表形象,其实这样还是很表面,因为关于什么才是好身材的争论又要开启,市面上的这类教学都是停留在流行的身材图像上;而流行的图像背后的原因呢?归根到底还是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

简单举例,以前易胖为美,是因为上层阶级才吃得饱、吃得好,现在追求 Fit 的身材,是因为有钱有闲的人才能健身;欧美人追求美黑,同样是有钱有闲才能去海岛度假,而亚洲人追求美白,则是向更加发达国家的白种人看齐,现在局部兴起的美黑,也是向欧美一贯的美黑风潮看齐。

另一派是从功能上,比如你的工作是要和工地打交道的,那我肯定不会建议你每天穿高跟鞋、白裙子;你的生活非常忙碌,那可能从实用角度出发去搞一套胶囊衣柜是效率最高的,甚至可以像乔布斯和扎克伯格一样同一款衣服买十几件每天换。

但是在这个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无论如何我要穿得“好看”或者“得体”,比如我需要胶囊衣橱,那衣橱里面的 Pieces 到底应该是哪几件?

所以更深一层的穿着表达思考在于此,我买东西的时候秉持什么理念? Don’t just steal the style, steal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style.

到了这一层的时候,会有三种不同的人。

第一种是我什么也没想,现在流行胶囊衣橱那我也学一下,还是一种流行思维,跟着大众传播走;

第二种是我一直如此,“我不追时髦,也不避时髦”,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不管别人怎么样,但是我没想过我为什么要这样;

第三种跟第二种在形式上一样,但是他们有很清楚地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

比如有些人即使很有空也要搞胶囊衣橱,背后的理念是反消费主义的“极简主义”、“断舍离”,追求生活效率的提升,如果其极简主义是统一的,那么他的选款也会有迹可循:基础款为主,不追求复杂的搭配的单品,还可能会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极简护肤、房间的东西也减到最少、注重收纳等等,其背后的逻辑都是统一的。


前面提到的制服,虽然因为同一性被必须穿着的人讨厌,其实也有个反面好处:它可以作为一种“匿名”的道具,可以绝佳地隐匿在人群之中,消除个人暴露感,实在是社恐人群的绝佳选择。类似的还有嘉年华游行的 Costume 和 Make-up、化妆舞会的面具,以及迪士尼乐园的米奇头箍。

还有一些可能秉持环保理念,那他们在购物时更多地可能会看这个品牌是否有企业责任心、这件衣服使用的是不是环保面料,或者直接是一个 Vintage 爱好者,极端一点可能会拒绝购入新衣服。如果是他们穿制服,可能出于要反讽一下制度的心态。

与之相对的有个人风格明显、衣柜爆满的一群人,他们更像是将穿着视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借此去呈现个人态度,这类人的代表是服装设计师,比如 Celine 前设计师 Phoebe 和山本耀司的衣服所表达的都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反对女性必须要前凸后翘的性感这一固化形象,Phoebe 的女性 Image 更加都市化、职业化,山本耀司则是用黑色表达更酷的“你别烦我,我也不烦你”。

在这里用川久保玲的设计为例,来讲一讲“占据主动权”的着装思路。 一个关于 Comme des Garçon 的段子这样说:如果你长得不怎么样、身材不怎么样,还穿一身 CdG,那基本没人追了。这个段子反映的是大众对川久保玲设计“完全没有女人味”的刻板印象。

但另一个实际故事是这样的:日本一位作家在等电车时看到旁边一位女生穿着一身 CdG,就好奇地问了一下原因,那个女生回答“因为这样就没有男生来搭讪了啊。” 所以你看,有时候因果关系并不是别人眼中的那样,事实可能正好相反。不是因为穿了 CdG 而没人追,而是因为不想有人打扰而穿。

当然,这个例子还是基于对川久保玲的刻板印象而成立的。重点是,我们在服装与自我的关系中,能够分清楚主次就好。而玲姐本人就是一个通过衣服传递想法的高手——比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这样的眼球口号高明得多。

她在九十年代前半段不断推出过“拘束服”,包括1992年 Lilith 系列、1994年Metamorphosis 系列等,这些衣服更极端地体现她抛弃“机能决定形态”的想法,穿着之后或者手臂无法自由活动、或者必须很小步且费力地前行,乍看之下挺“反自由”的。其实穿着者通过“必须与衣服进行对抗”这个过程,能够很切实地感受到通过反抗挣脱以获得的解放感。2012年春夏的 White Drama 系列也是有拘束服形态的,传统的新娘捧花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缎面蝴蝶结将两手束紧。

我无法去评判她背后想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但是这个衣服与身体形成的对抗感是非常明显的。

它会让人联想到被剥削自由的、困在笼中的女性形象,或者是制度、宗教以及婚姻对女性的压迫。但是川久保说她不是受害者,这些服装是为了表现突破、挣脱的力量。这种服装不是在毫无不满的情况下诞生的,也不是为了提供感官上的享受或者便利性。而是通过愤怒、战斗(衣服刺激你产生愤怒和反抗)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具有激烈性格的服装。

WX20200908-163621@2x_meitu_2.jpg

另一方面,如此压迫身体的衣服,或者其他不均衡包裹身体的衣服设计,可以唤醒穿着者的触感。这个理论在鹫田清一《古怪的身体》一书中可以看到更全面呼应的解释,他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其实很不熟悉,衣服可以作为一个探索、感受和认识自己身体的工具。

如果你是一个想对抗束缚、同时关注自我的人,这样的衣服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image.png

说到鹫田清一,他在书中提到过与另一个和山本耀司相关的小故事——

一次他试穿一件很喜欢的 Yohji Yamamoto 外套,哪里都好就是袖子很长,他问店员能不能把袖子改短,但是店员回答他“请您就这样穿吧。”无法割爱的他还是买了回去,在穿了几次之后发现,过长的袖子确实很不方便,拿东西之前都得先把袖子卷起来,但意外收获是,穿着这件衣服可以让他习惯一种“不做准备”的放松状态。

大家觉得长袖子不方便,是因为习惯了随时做好准备应对下一件事的忙碌状态,而穿上不方便的衣服,反而会不再时时想着处理事情,是一种从习惯性 Routine 当中解放出来的心态。


到了这一层好像已经可以给自己的着装建立一套站得住脚的理论体系了,“今天穿什么”这个问题,有没有变得容易且理直气壮一点?

不过其实还可以往下挖,你选择自己穿着的第一动因是什么?所有原因的最后的终点是什么?也就是最根本的一个底层逻辑,你的世界观、宇宙观是怎样的?刚刚提到的这些明确理念,其形成是有其社会背景的,更重要的是认可这些理念的人,他们为什么会认可?

比如说如果我是一个极端虚无主义者,那么我们按刚刚的层次往上推,我认为人生没意义、不值得,没有任何表达需要,什么理念都是毫无必要的,从功能上我也没有社交需要,那最后可能我压根就不在乎穿着,可能穿得和流浪汉一样,但是我的底层逻辑和流浪汉是不一样的。

这一层的原因,绝大部分人穷其一生可能也没法明确,当然也可能根本没去要明确。但是明确了之后,或者说只是明确了一部分,我们的生活都会轻松很多,因为这是最底层的生活指南,它不仅是告诉我今天穿什么吃什么,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也可以更有指向性地去解决。

回到最开始说到的《我发现了》这本书:在爱伦坡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种梦幻般的色彩、一种难以捉摸的玄妙,而且作品的结局往往都是死亡和毁灭。爱伦坡认为艺术就是创造美,那么他追求的美是什么样的?他的艺术观,或者说宇宙观如何?

image.png

在他的最后一本书《我发现了》当中,他给出了答案,坡在这本书中结合了科学与诗意,给出了许多和现代天文物理学理论联系的超前观点。简单来说,他认为每一个粒子自诞生起就都处在回归寂灭的状态,处在回归原始的统一的状态,星系寂灭的过程也就是向上帝靠近的过程。是以,爱伦坡的小说就反映了这个倾向于消解灭亡的宇宙。

这就是坡的底层逻辑,它指导了坡的审美、生活和创作。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也都知道了,这次我不是要去解答“今天穿什么”这个具体的问题,或者提供任何实操性的穿衣指导,因为我认为由这个议题出发向下深挖的过程、思考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才是更重要的。

在此鼓励大家尝试找到能够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创作的底层原则,使得自己在任何决策上都更加清晰和自信。

图片来源:《使女的故事》豆瓣剧照;Vouge; 豆瓣读书


关于我们
两个广告人的Chitchat.
尝试拆除、把玩和重建人类世界的各种「盒子」
探索世界,觉察自我
Watch Out while Watching Outside.

一起拆盒子
欢迎各种反馈和投递
微信公众号:拆盒子
微博:@拆盒子Watch-Out-Side
邮箱:[email protected]